心理健康和抑郁的佛教观点

通过安妮·温德米尔湖 病人的倡导者

我非常荣幸地采访了我的一位朋友,杰森·亨尼格,他是一位作家、编辑,也是佛教领域的专家。
我觉得从这个特殊的哲学角度来观察心理健康和抑郁症会很有趣。
在我自己探索如何应对抑郁症的过程中,我发现研究其他文化和哲学方法如何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很有帮助。
我真心希望你能像我一样对这次采访有所启发。

生物:杰森·亨宁格住在洛杉矶,目前是《生活佛教》杂志的助理执行主编,也是米德尔威出版社的前编辑。他还是个极客,有诵读困难症,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和一个神经正常的孩子的父亲。他还为科幻和奇幻网站Tor.com写作。

我知道你可能会写小说,但你能简单描述一下东方哲学,以及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吗?

东方哲学是一个太宽泛的范畴,我无法回答。我必须专注于佛教,因为这是我所知道的。那么,佛教和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呢?好吧,如果你认为心理健康是自尊而不是傲慢、同理心、思维清晰和赋权感,我认为佛教可以是达到所有这些要素的一条极好的道路。

孤立和无力感是导致精神疾病的主要因素。佛教教导说,所有的生命都是相连的,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约翰·多恩(John Donne)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佛教徒也会同意这一点。我就是我,但我是谁与你是谁不无关系。我们都是平等的。虽然对许多人来说,这似乎是一句空洞的陈词滥调,但在佛教中,这是一个中心信条,意思是最真诚的。

佛教给人的感觉就像海洋中的波浪,而不是感觉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波浪就是波浪,但又不能与海洋的其他部分分开。大海的壮美都藏在一个波浪里,每一滴水都像大海。佛教给它的修行者一种深刻的联系感,而不会失去身份,也不会对他人有优越感或自卑感。

另一方面是因果报应。现在,因果报应的名声很差。人们倾向于认为因果报应是一种惩罚,但因果报应的概念实际上要中性得多。Karma,在梵语中,意思是行动。佛教教导我们,我们的环境,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来自于我们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负责,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有限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面临什么情况,我们都可以改变。因果报应实际上是一种责任和赋权的教义。

综上所述,我只能认为这样的观点有利于健康的思考。

佛教如何定义抑郁症?
他们对抑郁症的疾病模型有什么看法?

我不知道佛教对苦有什么具体的定义,但佛教告诉我们,苦源于妄想。根据许多佛教流派的说法,最核心的妄想是认为自己或他人的内心没有开悟的潜力,或者认为现象之间是脱节的。从这种错觉中产生了无数其他错觉:孤立感,视他人为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认为生命的力量与自己是分开的。在对象中,在暂时的事物中寻找幸福,而我们都很清楚,短暂的愿望实现与幸福相去甚远。

抑郁症的疾病模式…和以前一样,佛教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因为佛教有2500年的历史,而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的概念是一个相当新的概念。但我要说的是,佛教绝对支持人们在需要时寻求医疗的观点,无论疾病是什么。认为单靠祈祷或冥想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宗教与正确的药物相结合,是一个强大的组合。来自哲学学习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在各种治疗方法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从不太好的治疗方法中筛选出有用的。

根据这种哲学,悲伤是应该根除的东西,还是只是人类状况的正常一部分?

所有人都会时不时地遭受痛苦。如果这不是真的,我们就不是人类了。在某些形式的佛教中,消除痛苦是一个目标,但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概念。
在我看来,佛性是一种深刻的理解状态,但它不是一种神性或不人道的状态。如果佛陀从未受苦,他怎么能有慈悲心呢?

所以,不,我不认为苦难可以被根除。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可以获得智慧,不再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中。智慧带来广阔的视野,因此也就有一种分寸感,使我们不会承受超出理智的痛苦。

佛教对“空”的感觉是怎么说的?

为了避免混淆,我只想澄清佛教的空的概念,(”空在梵语中,也译为非物质性)与内心空虚的感觉,或感觉你的生活在漂流,没有意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空有点太复杂了,所以我们先把它放在一边。

我认为,情感空虚是我们被自己的问题所吞噬,以至于把自己与生活隔绝的一种结果。我们变得像白噪音,一片模糊,对我们自己来说模糊不清。这是佛教,甚至是宗教本身可以发挥巨大价值的领域。毕竟,宗教思想的重点难道不是说,在宇宙的宏伟计划中,你是有价值的,你与伟大的事物相连,你是其中的一部分吗?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佛教民间传说中的著名故事。一个女人失去了她的孩子,她变得如此悲伤,以至于她把孩子的尸体紧紧抱在身上,要求有人给她药,让她的孩子免于死亡。她走近佛陀,向他要药给她的孩子。他让她挨家挨户地去,从每个没有人受苦的房子里采集一朵白花,然后用花做药。于是她挨家挨户地敲门,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剧。最后,她发现她并不孤单,这使她从痛苦中恢复过来。她还需要哀悼吗?当然可以。但是她的行动恢复了她的联系和她的同情心,这反过来又帮助她完全度过了悲伤,而不是被困在孤立的错觉的循环中,她的整个生活都被一个悲惨的事件所定义。

那么压力呢?这种哲学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对抗压力和缓解焦虑吗?

压力到底是什么?当你想到它的时候,它是一个相当模糊的东西。最初,压力意味着物理上的压力,一个建筑上的问题。不知何故,这成了焦虑和恐惧的同义词。

所以当你感到有压力时,也许花点时间问问自己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会很好。是恐惧吗?是内疚吗?是悲伤吗?绝望吗?

佛教有无数的冥想和修行方法来培养一种以心为中心的心态,太多了,无法在这里定义。但最主要的是佛教强调自我意识和行动。我们有无限的潜力,这不是夸夸其谈。

生活本身就是变化,不断的变化。害怕变化就是害怕生活,真的。最好知道,因为生活是变化的,生活不是一件停滞不前的事情,不是一个无休止的紧缩。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改变航向。

我听说过很多关于冥想对心理的好处。我试过冥想,但脑子一直乱跳。你对我和其他不太明白如何冥想的读者有什么建议吗?

西方人最熟悉的是禅宗,而禅中的冥想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这是一种尝试进入言语前状态的方法。由于这是对冥想的普遍看法,人们倾向于认为,如果在冥想中出现了想法,他们就做错了什么。我们把这个想法抛到脑后吧,好吗?

冥想只是让自己平静下来,排除干扰,思考生活。所有的姿势、手势、特殊的靠垫、香和特别安静的房间……这些事情充其量只是次要的。你不需要宣纸窗户和榻榻米。你只需要花时间诚实地思考人生。园艺可以是冥想。骑自行车、跳舞或游泳都可以是冥想。在公园里散步,或者只是坐下来整理一下你脑子里的东西,这就足够了。但也要记住,冥想本身并不等同于采取行动。佛教就是要改变你的生活。冥想练习是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但不是整个过程本身。

佛教对幸福是怎么说的?
每个人都能获得吗?
幸福应该是人生的目标吗?

幸福绝对应该是人生的一个目标。如果不是为了快乐,我们为什么活着?但佛教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看待幸福。没有问题的生活(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不是幸福的生活。幸福就是智慧,而不依赖于外在。幸福是看到生活没有过滤,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和帮助别人。这不是得到或失去一个东西的问题,社会地位,认可,名声或金钱,等等。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都是暂时的重要,但很难与真正的幸福相提并论。真正的幸福是无痴,以及帮助他人的慈悲心也能从痴中解脱出来。

你认为情绪障碍与心理/身体有联系吗?
我们对情绪的控制力到底有多大?

佛教并没有真正看到身心之间的区别,除了观点上的不同。

我们对情绪的控制力有多大?好吧,从我个人的观点而不是从佛教教义来说,老实说,我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有我的感觉。我不想审查自己。我认为那不健康。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少一些控制,多一些表达!现在,我并不是说我是个狂野的人。远非如此。但除了真实的情感,我丝毫不想去感受任何东西。其他的都是谎言。

根据你的经验和知识,一个人如何应对抑郁症?

我认为应对是不够的。我认为胜利才是最重要的。

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Daisaku Ikeda)说:“希望是一种决定。”这已成为我的人生格言。希望不是绝望,不是愚蠢,也不是逃避的乐观。这是一个决定,一个非常好的决定。

在电影中,
哈罗德和莫德,莫德说,给我一个L!给我一个I!给我一个V!给我一个E!L-I-V-E,生活!否则,你在更衣室里就没什么可谈的了。”这是一个深刻而绝妙的建议。在抑郁的深处,我们经常想,“如果我能停止感觉,我就没事了。”但这并没有什么乐趣。快乐从不来自感觉的减少。

但是允许自己去感受,去表达感受,需要勇气。希望和勇气。我们如何产生勇气?我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帮助别人。我不是说当受气包;我的意思是真正花时间和精力与一个人建立联系,成为一个好朋友。就像那个失去孩子的女人的故事一样,当我们同情他人时,每个人都有收获。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根据佛教故事,释迦牟尼佛陀,在他获得启蒙之前,据说曾面对恶魔之王玛拉。摩拉用尽全力折磨和嘲弄释迦牟尼,说他毫无价值,软弱无力。玛拉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当他击败魔拉时,释迦牟尼的开悟闪耀着光芒。但当佛陀正在考虑如何传授他所学到的东西时,玛拉第二次攻击了他。在第二次击败魔拉之后,佛陀开始教导。

为什么玛拉袭击了两次?因为修行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他在成就之前和教导之前攻击释迦牟尼,无论哪种情况,释迦牟尼都必须怀着希望和信心击败魔罗。

不管你信仰什么宗教,如果你有信仰的话,我认为在面对抑郁的时候,总有一个时刻,就像释迦牟尼与魔拉的战斗一样,你必须面对你最糟糕的恶魔,把他们的屁股踢开,否则你永远都不会进步。你这么做是为了你自己,也是为了你在乎的人。这是通过治疗、冥想、药物还是两者的结合来实现的,这不在我的管辖范围内,但首先是希望,而希望是任何人现在都可以做出的决定。

谢谢你,杰森!
我喜欢你的临别赠言。
我知道我们的读者也会。

**
**

认识我们的作家
安妮·温德米尔湖

这些文章是由HealthCentral社区的一位长期成员撰写的,她从自己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经历中分享了宝贵的见解。她用的笔名是"仅仅是我"